当前位置:首页 >职业卫生

高温危害控制措施

时间:2021/11/30 10:08:13来源:职业健康先行微信公众号作者:下载

1. 工程技术措施

1)合理设计

采用低热辐射的工艺;采取合理的厂房建筑设计和热源布置,以利于通风散热。热加工厂房的平面布置应呈L形或Ⅱ、Ⅲ形。开口部分应位于夏季主导风向的迎风面,而各翼的纵轴与主导风向呈0°~45°夹角;高温厂房的朝向,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对厂房能形成穿堂风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风压作用确定;厂房的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成60°~90°夹角,最小也不应小于45°角;热源的布置应尽量布置在车间的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尽量布置在天窗的下面;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热源布置应便于采用各种有效的隔热措施和降温措施;热车间应设有避风的天窗,天窗和侧窗应便于开关和清扫。

提高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使操作工人远离热源并减轻劳动强度;优化产热设备的设计、提高热效率、减少热辐射,如用微波加热干燥工艺代替热风干燥工艺;采用钢材的连铸连轧工艺、压力铸造工艺、自动焊接工艺实现自动化操作,使操作工人大大减少了接触高温的机会,也减轻劳动强度;优化加热炉设计,加强保温,充分利用余热,降低辐射强度。

2)隔热

类似于隔声的作用,有多种形式:将高温热源与操作工人用隔热材料分隔开来,减少对人的热辐射强度。比如循环水的炉门,炉门前的水幕、隔热屏。在高温车间设隔离操控室,室内空调降温使操作人员在非高温环境下作业,也可设空调降温的休息室供轮换作业人员休息时脱离高温环境。将高温热源设在隔离室内,操作人员在室外遥控操作。热源之间用隔热墙分隔,使热气流沿墙上升由天窗排出以避免热空气扩散到整个厂房内。加强热源的保温减少散热,如蒸、气管道保温,加热炉砌体选用保温性能好的材料和采用合理的隔热构造,减少散热,加强厂房外围结构的隔热性能,减少太阳热辐射传人厂房内,如采用空心砖墙、屋面洒水等。人出

3)通风散热

通过加强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以利于把厂房内热量排出,或通过局部送风使工作岗位形成一个范围不大的气温较周围低且有一定风速的小气候环境,以利作业人员散热。通风可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是利用室内外温差所造成的热压和风力作用所造成的风压来实现的,自然通风与厂房建筑形式及热源布置有密切关系。在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下端距地面不应高于1.2m,以便空气直接吹向工作地点。在冬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下端一般不低于4m。如低于4m时,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有效措施。自然通风应有足够的进风面积。产生大量热、湿气、有害气体的单层厂房的附属建筑物,占用该厂房外墙的长度不得超过外墙全长的30%,且不宜设在厂房的迎风面。产生大量热或逸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在平面布置上应以最大边作为外墙。如四周均为内墙时,应采取措施向室内送入清洁空气。

机械通风是通过风机和风管组成的通风系统来实现,简单的机械通风是利用排风扇将热空气排出室外或用风扇直接向作业人员吹风。通风系统有送风和抽风两类,送风是将新鲜凉爽的空气送到工作岗位,抽风是在热源上方设抽风罩将热量抽走以免扩散到整个车间内。机械送风可先将空气冷却再送,这样降温效果更好。

GW113001.jpg

2. 个人防护措施

高温作业的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是起隔热作用,主要有防热的工作服、帽、手套、鞋和面罩或眼镜。特殊高温作业(如热修炉衬)的,则隔热、阻燃、热反射性能要求更高。个人防护用品是高温作业人员必备的。

3. 卫生保健措施

上岗前、在岗、离岗时体检,凡有高温作业禁忌症者不安排从事高温作业。高温作业人员水、盐排出量大,要及时补充水分,8h排汗量大于4L的,饮水中应加0.2%食盐,饮水温度不宜高于15℃。高温作业能量消耗大,要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及钙,膳食总热量应比普通工人为高。

在高温环境下也观察到中暑病人血钾浓度下降。所以,长期缺钾的人员在高温条件下最易中暑,故对高温环境下生活或从事军事劳动的人员要注意补钾,以提高机体耐热能力。补充钾盐可用氯化钾片和多吃各种新鲜蔬菜和瓜果。还应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B2及胡萝卜素的来源。

加强作业现场的医疗,出现中暑先兆(如头痛、头昏、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升高等)应立即脱离高温作业环境,送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并补充水分,发生中暑应迅速脱离高温,对症救治。合理安排工间休息,休息时脱离高温环境。炉前和热抢修等强辐射高温作业时,应注意人员轮换,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作业。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

4. 组织管理措施

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落实防暑降温责任制、健全各项防暑降温的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 进行防暑降温知识培训;严格遵守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的规定;做好作业现场开水和清凉饮料供应;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增加莱式品种以适应高温作业人员食欲欠佳的情况;加强防暑降温设施的维护管理和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做好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监测,建立相应职业卫生档案和高温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加强高温中暑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出现中暑及时救治。